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从中学开始我们失去对科学的兴趣

2004-08-17 9:26 管理员
记者 李健 实习生 张川霞

学生把科学课当作休息课

  “现在,同学们对科学都没什么兴趣了!”参加APEC青年科学节的赵晨告诉记者。这位来自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中生,是全国中学生科学创新方面的佼佼者。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科学课老师丁伯华今年在北京12所中学进行的一个调查,用数据支持了赵晨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中学生,有65%以上的人表示对科学不感兴趣,近80%的人认为,自己曾经对科学非常感兴趣,但到了中学后就逐渐失去兴趣。

  “学生失去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最大的失败。”在APEC青年科学节的教师论坛上,丁伯华向同行们公布了调查结果。

  这个论坛主题是科学教育,于是,科学教育资源的匮乏、学生对科学课不感兴趣等等问题,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科学课与高考无关,这成了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不感兴趣的理由。来自吉林的学生小张说,很多同学把科学课当作“休息课”,大都认为“高考不考,学好学坏都没关系”。

  这位同学说,最讨厌的事情,就是不“重要”的科学课还常常要布置作业,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准备,“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同学都从网上下载资料直接交上去。本来学习就已经很紧张了,这时间浪费不起”。

科学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丁伯华的调查显示,大约60%的学生认为科学课教师的科学水平不合格。

  北京市第66中学的化学老师姜丽莉说:“现在,学校里专门的科学课老师很少,几乎没有。”她解释,大多学校都是让其他单科老师兼任,他们的知识结构显然无法胜任这一角色。

  姜老师说:“中国的师范教育,就是对老师实行分科培养,没有专门培养科学课老师的课程。”

  课堂上,老师们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但当学生们自己动手时,老师能提供的,也只是告诉他们在哪里可以找有关资料,如何将题目定得更合理一些。

  “准备一节科学课所花的时间,可能是准备一节专业课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姜老师说,可工作量是按课时算,这样的评价制度造成有些老师消极怠工。他们照常上课,但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无心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同学们对科技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可怕的恶性循环开始了:科学课没意思,学生失去了兴趣;学生没兴趣,老师对教学也就没热情;老师没热情,上课敷衍了事,学生就更没兴趣。

  对于这种恶性循环,一位老师指出,“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方面,科学课的教学,需要大量投入。但学校的经费更多地花在硬件投资上,比如建教学楼、铺草坪等等,因为这些改善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也决定着老师们的“兴趣”。

  对科学老师,学校没有完整的评价体制,老师付出越多,“亏得越多”。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但一些中学校长也觉得冤枉:不是学校不重视,而是社会对科学课没有兴趣。一位参加青年节的副校长说,学校刚开科学课时,引来一片“骂声”。家长或写信或找领导,坚决要求停这门课。“家长们关心的,只是孩子是否能进大学”。后来经过解释,虽然课程还是开起来了,可支持的家长不多。

  “与科学课相比,升学考试对学生、家长来说更具吸引力。我开的计算机选修课,学生来得不多,可数学兴趣小组场场爆满,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是巨大而无形的。”丁伯华说。

  学校和社会没有“科学兴趣的空间”,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自然慢慢消磨。

批评容易解决难

  作为此次青年科学节的指导老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曾铨,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科学教育的担忧:

  首先,教育体制是造成中小学生科技教育不足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都采取统一考试,分数成了惟一的标准。“这从根子上造成了社会对科技教育的不重视”。

  其次,科技教育对人才考虑太少。国内缺乏科技教育老师,但又没有相应的措施去吸引师资,没有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设备总有一天会过时,可人才却能不断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最后,中国科技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周曾铨说,在国外,学校是开放的,学生从小就有一种探索的氛围。而中国孩子都被束缚在学校里,眼光狭窄,对未来没有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