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给T331-2班毕业50年纪念活动的贺电

2004-05-31 10:45 管理员

 

贺电

 

胡慎敏老师并转工企T331-2班全体同学:

 

欣闻你们在京举行“毕业50年再相聚”活动,请接受我们最衷心的祝贺;工企T331-2班是我国第一批“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第一批“传动手”,你们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企T331-2班是一个优秀的集体,你们热爱祖国、关心母校、珍惜同窗情谊的优秀品德是哈工大人的楷模。

我们殷切期待着工企T331-2班的同学能够再次荣归母校,因为你们是哈工大的骄傲,母校以你们为荣!

岁月流转,情怀依旧;衷心祝愿工企T331-2班“毕业50年再相聚”活动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哈工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2004年5月30日

原哈尔滨工业大学T332班简历

 

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是中长铁路培养技术干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主要学生是白俄后裔,中国学生很少,课程都以俄语教学,所以中国学生都要先入“予科”学习俄语,再入本科学习,学生人数也很少,仅几百人。

抗日胜利后,哈尔滨很快得到解放,1950年苏联归还中长铁路,我党接收了哈工大,首任中国校长是当时的松江省长冯仲云,我们入学时的校长是陈康白。

1952年我们考入哈工大是以本科生录取的。由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准备大批技术干部,全国进行了院系调整,各大学都扩大招生,所以学生的入学时间拖延到1011月份。全国统一招生,并在全国各大报纸统一发榜,为了扩大生源,除应届毕业生外,还从部队、政府机关、社会青年中抽调大批知青报考大学,即使如此,仍未满足招生人数的要求,第一批招生后又组织了第二批、第三批招生。因此入学质量良莠不齐。我们全是第一批按本科招生录取的本科生。入学后先在哈尔滨和兴路(当时的沙曼屯)预科学俄语,中国学生按甲班顺序编班,每班25人,如甲二十五班、甲二十八班等,白俄学生按乙班编排,学中文。

当时哈工大的学制是预科学俄语一年,专业学习五年,共六年。这里补说一下,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成立的。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全面“学习苏联”是当时的基本国策。高等学校也不例外,哈工大是以俄语教学为主的大学,学习苏联的语言基础较好,被国家定为当时第一,也是唯一的一所学习苏联先进教学经验的高等院校,邀请各个不同专业的苏联专家前来,最多时有40多位专家。当时哈工大有三个系,土木、机械和电机系。苏联专家的到来给三个系增加了许多新专业。我们这个专业“工厂电力装备”,后改为“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也是新建的。我们专业有两位专家来筹建,一位是德兰尼可夫(Дрэнников)搞电力传动的,一位是图毕钦(Тубичин)搞控制理论的。他们都曾参加过苏联的卫国战争,当过红军。

第一个五年计划由1953年开始,急需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等不及四、五、六年的漫长学制,而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工程项目立即要开始。为了能及时上这些项目,国家决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创办一次各相应专业的专修科,学制二年。以在1954年为各重点工程项目提供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哈工大当时的校长陈康白于11月在预科礼堂召集全体预科学生大会,宣布成立三个系各专业的专修科,称专修科学生是“速成的工程师”,毕业文凭上的学位是“主任技术员”(当时本科毕业的学位是“工程师”)。预科学生可自愿报名。经过大约一周的报名,人数很少。又经党团组织动员,晓以大义,号召党团员、干部要用自己的觉悟带头报名,在组织动员下,广大预科学生提高觉悟纷纷报名,要求参加专修科,许多班级是全班报名,表示请组织挑选。当时绝大多数预科学生都报了名,约占95%以上。这样给组织上有挑选的余地。经过组织选择,党团员以及班干部的安排,终于组成了哈工大第一届(也是空前绝后的一届)专修科。三个系共22个班,计550个学生。电机系有5个班,班号:T311-电机;T321-发电厂;T331а班、б班两个班-工厂电力装备;T341-输配电。关于班号这里说明一下:T-代表专修科(Тихником,本科是没有T字的),第一个数字代表系,1-土木系;2-机械系;3-电机系,我们属电机系,故用3,第二个数字代表专业,电机系的31-电机专业;32-发电厂;33-工厂电力装备;34-输配电,第三个数字代表年级,1-一年级;2-二年级等等,后面的а代表同专业的第一个班,б代表同专业的第二个班。这样T331a即是专修科电机系工厂电力装备(后改为工业企业电气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一班。

哈工大专修科于1952121日成立。成立大会各系分头开,电机系在预科一楼北部大教室,由当时的电机系系主任电子学专家归国华侨吴存亚教授主持并作了报告。

由于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学习专业的最基本内容,适当参照本科教学计划减少一些学时和课程但绝大部分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是保留的。主要是取消了俄语和调节原理两门课,同样课程的内容、学时也减少了一些,总的说来,有些像“压缩饼干”,整个学习仍有20多门课,2000多学时,上课、实验、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期中考试、期终考试、毕业答辩等教学环节,一应俱全。因此功课很多,学习十分艰苦,每天复习和作业都来不及做,而且上课在“土木楼”,住在“一宿舍”,要走很长一段路,大家知道宿舍门前的河沟街是有名的“龙须沟”,下雨天泥泞不堪,行走十分困难,当时的“一宿舍”尚未完工,墙是黑的,楼梯没扶手,经常无电,一片漆黑,上厕所都不容易。由于学习负担重,很少有时间休息,星期天就是“星期七”,不少人开早车、开夜车,有的同学利用回宿舍路上的半个来小时的时间记上几道题,一边走一边在心中解题,甚至有的人做梦都在做作业,说梦话都在背书,不少同学患上了失眠、神经衰弱症。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又出奇的繁重,使一部分专修科同学不能胜任,学习越来越吃力,与教学进度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专修科毕业生,为了保证按时培养出需要的建设人才,学校决定对全体专修科学生进行一次基础测验。根据学习成绩以及表现,重新在现有的专修科学生中第二次挑选留下的专修科学生,选择优秀的留在原班级继续学习。经过这次挑选使学习进度可以加快,成绩得到了提高。

我们学习课程时也曾换过老师,一年级上“理论电工”课的是上海人龚正毅老师,由于乡音太重,同学听不懂,反映后,改由当时的教务长、学部委员、中国电声学会主席马大猷教授给我们上课,他很有风度,不带讲稿,只拿一支用纸包好的粉笔,说话慢悠悠的北京味,没有废话,关键公式写在黑板上。他的话听得明白,又有权威,把大家镇住了,所以比较满意。有一次,堂上他只讲了L-C谐振,却出了一道L-C-R的谐振测试题,结果堂上没有一个能做出来的,他只好让大家回去做。二年级时,T332б班由马鋆老师讲“电力传动”专业课,也因乡音太重,听不懂,后换由陈伯时老师给两个班上课。

当时参加专修科的学生,是在本科生中挑选的优秀学生,承担了“速成工程师”的学习任务,都是克服了想多学,想当工程师、科学家,想学会俄语,可以更好地向苏联学习的理想。有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的有觉悟的有志青年,理应受到尊重。可是当时有部分本科生奚落嘲笑我们,说甚么:毕业后,你们是“技术员”,我们是“工程师”,我们领导你们,我们可以留学,你们只能“干活”等等。我们克服了学习的种种困难和精神上的刺激,努力拼搏,取得了一个个的优良成绩,我们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夺得了多项第一。

专修科我们是第一届;我们也是我国第一批工业电气自动化的专业人才;专修科的学习成绩在全校排第一;一级劳卫制全部通过也是全校第一;争各方面第一的思想在全体专修科同学中十分坚定,顶得住各种干扰,不甘落后,有荣誉感和自豪感,除了德智体表现一流外,在文娱活动上也创造了第一,我们专修科在195312月时,举办了一次每个班级都参加的“文艺展览会”,将我们准备的千姿百态的文艺节目向全校师生员工汇报。有朗诵、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相声、小品以及独幕剧。T332б班汇报的就是班长耿昭杰用一个星期天写出的独幕剧“星期天的下午”(看苏联电影“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后的观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我们热爱生活和多姿多彩的精神面貌。

我们当时锻炼身体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40年!”

学习苏联的学生生活,每周六晚在土木楼地下室体育馆举行交谊舞会,要求每个同学参加,而且要干部带头,各班都在干部带动下敲着鼓点学跳交谊舞。

当时的考试制度是学苏联的“口试”四级分制,5分最好是优秀;4分是良好;3分是及格;2分是不及格。口试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比较深入,而且教师可以作适当启发,缺点是学生多时教师工作量太大。

19547月我们专修科都按时完成了学习任务,通过了毕业答辩,绝大多数取得了优良成绩,受到学校的表扬。并与当时的校长李昌合影;与专业苏联专家、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赵昌颖以及全体老师合影。

由于当时全国都在学习苏联,俄文科技书籍特别多,专修科同学也迫切希望掌握俄语,哪怕只有一会“会看”也好!为此学校为我们赶编教材,安排有经验的俄语老师任教,给全体专修科同学突击一个月的“速成俄语”,为大家今后的俄语科技书籍阅读打下一个基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听从祖国的挑选!”,“服从组织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些豪言壮语激励着每一名专修科同学年青的心!全体专修科毕业生的志愿都是“服从组织分配!”所以我们新中国第一代传动手全部服从组织分配。

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分配到异井他乡,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毫无怨言!后走的欢送先行的,一个个告别母校,离开这东方的“小巴黎”,中国的“莫斯科”,离开美丽的松花江、太阳岛,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阿拉”上海人邱贤雄却分到了最北疆富拉尔基北满特种钢厂,值得大家敬佩!当时留校任教的有耿泽涌、王志信、陈延志、胡慎敏四名同学。当时分配“传动手”最多的是长春第一汽车厂,共去了17名,实际上先去了16名。当时一汽刚兴建,我们这些传动手去了都是担任各分厂的动力师,而且有幸在原国家主席、总书记江泽民(当时一汽动力处处长)直接领导下工作。为什么少去一名呢?原来后来做一汽董事长的耿昭杰因病晚毕业半年,到一汽已无动力师的位置了,安排在仓库任技术员,正因此段经历,才有助于他的才能传奇般的显示,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1953年春季学期末,为了更好地向苏联学习,要在一年级学生中选派留苏预备生,本、专科同样待遇。我专业两个班的两个团干部有幸选中,一位是а班的王丽秩(女);一位是б班的陈国敏(女),这是我们两班的骄傲!可惜“男将”无一得中。在期终考试前她们离开我们,专门复习基础课以迎考预备生,后考中,去外语学校学俄语,留学回国后,王在西安阎良西飞工学院任教,陈在中国船舶总公司做标准化工作。

我们班同学中有几位德高望重,从政府、军队来的调干,他们是杨子昭、刘一、王绍沛、李乃厚。他们克服基础差的困难,勤奋刻苦学习,开朗乐观,事事带头,不甘落后的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二年级时,学校调整撤消了专修科的电机专业,转入我班的有李乃厚、陈乐珊、陈光英和爱国华侨赖国平等,以及要早日参加祖国建设,从本科转来的修国文等同学。毕业后的活动,还有蒙冤落难平反后回校同学张英杰,专修科发电厂专业同学余自强也愿意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表示欢迎!

当时а班班长杨子昭、团支书王绍沛;б班班长耿昭杰、团支书李乃厚。在专修科学生分会工作的有我班耿泽涌任体育委员,我们全体一级劳卫制通过有他的汗马功劳,还有胡慎敏任主席,曾为专修科同学的利益与校方,包括李昌校长打过多次交道,如学“速成俄语”、做纪念册、纪念章等。

学校在毕业典礼上除发毕业证书外,还赠每人一本刘少奇的“论党”,以鼓励我们不断进步!

我们是祖国“第一代传动手”,没有辜负哈工大母校的培养和期望,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工作骨干和栋梁之材,作出了不愧于我们这一代的贡献!我们这一代人也是经历过新旧社会对比,见过世态炎凉和民不聊生,也体会过新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前途与幸福!只有新中国才有“中国人在世界上站起来了!”尤其是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中国推上了起飞的快车道,日新月异、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在哈尔滨、长春同学的动议下,在我们班的“劳模”郭英林一手操办和广大同窗支持下,1984年我们班同学在北京开第一次班会,纪念毕业30周年,参加同学有28位,还邀请到母校副校长张真、办公室主任李景煊、原系主任何龙、原团委书记张念人,以及在京的老师夏德钤、王冀生、薛景瑄。老校长高铁也来了电话表示祝贺!共有35位与会,会上录了音。我们还编了一本珍贵的纪念册,有老校长李昌和当任校长黄文虎的题词:

“哈工大工企专业专修科毕业卅年纪念   振兴中华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李昌   一九八四年七月廿九日”

“边陲多奇士   桃李茂新枝   征程遍南北   却忆同窗时         哈工大工企专修科卅年纪念    黄文虎  一九八四年七月廿九日”

1990年假母校70年大庆我们返校,同时召开我班的第二次班会,纪念我们毕业36周年,参加的同学有12名,事后也编了一本彩色照片的纪念册,并摄了像。

1995年召开第三次班会,这次班会本拟在武汉开,后因故改在母校举行,没想到却成了历时最长、最有意义的一次班会!当时共17人与会(连家属20人)。我们参加了母校75周年庆典,参观了校史展览,参加了院文艺晚会,聆听了我们的电工老师、著名学者俞大光的京剧清唱“红灯记”,老班长杨子昭、劳模郭英林有幸参加母校的校级庆祝招待会,其他与会者也都受到校、院、教研室的宴请。特别庆幸和激动的是全体同窗受到一汽董事长耿昭杰(他因故未能到哈工大,作为补偿)的邀请,到长春。参观了老一汽和新一汽厂房景观,大家受到很大鼓舞和教育!招待我们住在静月潭度假村。又驱车去吉林,参观吉林微型汽车厂,住江城宾馆。耿昭杰抽出一天时间,亲自驾奥迪车载几员女将赴吉林,我们乘的是大巴。包一艘游艇畅游松花湖、五虎岛,回长春后又参观了长影。在吉林和车上,我们都兴高采烈地继续我们的班会,都表示要维持五年一次班会的良好传统!

1999年在北京陈国敏家中开了第四次班会,纪念我们毕业45周年,邀请到原系主任何龙老师、薛景瑄老师参加,这次会的特色是夫妇一起与会最多的一次,有陈延志夫妇、赖国平夫妇、吴陆威夫妇、陈国敏夫妇、还有带新夫人来的谭欣熙夫妇、带新丈夫来的刘重环夫妇。其他的人是:蔡太千、李大义(骑助动车远从清华赶到东城来)、李茂田、王志信、郭英林、胡慎敏等人与会。仍是开开心心、热热闹闹,也不比其他班会逊色。

2003年劳模郭英林与胡慎敏联系,是否毕业50周年再聚一次,是否2005年与校庆合在一起?正好小班长耿昭杰在上海他女儿家,胡即去徐涇豪都花园拜访了耿,商议此事,耿的意见:尊重历史,不要等到2005年,毕业50周年是2004年就2004年;大家都古稀之年了,不要给大家任何压力;在哈尔滨可以,资助单位耿来落实,不要麻烦学校;纪念册简单些。后来耿回长春,郭英林、侯瑞、宣哲东也去耿家商议过,耿的意见,为了少影响学校和多一些同学参加,建议聚会在北京。胡知道后有些不同意见,认为回母校亲切一些,活动内容也多一些,还是哈尔滨好。由于耿去海南,约好,等耿200423月份回沪时再商议。胡慎敏负责制作纪念册,收到许多同学寄来的调查表,看出不少北京同学由于身体等原因不能去哈尔滨,因此胡也同意在北京聚会。20043月初,耿回上海,耿与胡最后商定,聚会分别于北京、哈尔滨两地举行,争取多一些同学就近参加,将活动的照片、摄像放在一个纪念册和光盘中达到同样纪念的目的。考虑到校庆日和气候的原因,北京聚会安排在六月初(200467日是哈工大84周年校庆日),哈尔滨聚会安排在七月中。耿昭杰仍慷慨承诺两次聚会的安排和赞助,为我们此次很有意义、十分难得的盛会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我们联络组代表全体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们向早早离开我们的同学们表示深切的悼念!

我们向热心奔波和赞助此次聚会的个人、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预祝这次鹤发苍苍、童心依旧的同窗聚会圆满成功!

我们期盼着能看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原哈工大T332班联络组     200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