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前沿的能工巧匠——记首届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我校高级技师金国良(图片报道)
哈工大报讯(梅丹 丁惠敏) 一提到国防航天工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科研人员的创新,似乎很少想到这个大工程中那些工人的精巧绝活,而前不久,在“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表彰大会上,100名做出突出贡献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就受到了嘉奖。我校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金国良作为全国高校唯一一名高级技师获得殊荣。 人才市场不乏大学生、研究生,但技师却不多见,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2000年,我校常委会特批,高级技师金国良以特殊专业人才身份由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引进调入我校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 金国良,堪称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能工巧匠。他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从事的是高、精、尖、难工艺与装配和调试技术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超精密机械光学构件的研磨、大型超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装备和纳米精度传感器的装配和调试技术方面独创出多项绝技。谈起他的工作,朴实、憨厚的金国良很低调:“我个人没什么好写的,大家都很努力。我调入哈工大后,看到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的老师们没有休息日,几乎每天都干到晚上10点多,他们的钻研精神和敬业精神让我感到很惊讶,也受到感染。这里的工作氛围和条件很好,每个项目不同,我干的活也总在不断创新,这里很有干头儿。” 中学毕业,下乡返城,22岁的金国良进入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当了车工。每天与零件打交道,没多久他就感到厌倦了。正在这时,他听了中科院组织的“国防科技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王大珩院士在会上说:国防工程离不开科学家,也同样离不开工人,是工人把国防工程中的关键零部件一丝不苟地加工出来,他们在国防工程的重要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话让金国良大为震动。他说:“我至今都没有忘记,当时王大珩院士的话对我和其他工人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让我看到了工人在国防工程中的贡献。” 后来,作为徒工的他在技能比赛中得了第四名,接着领导把他调到精密加工车间,承担国防工程关键部件的加工任务。他说:“这里的工作技术含量高,对每个关键部件要求高,并且责任也大。一个人要干多个工种,其中的研磨工种,要求熟练掌握材料性能与热处理工艺、精加工工艺、光学测试、表面微观形貌的测试与分析、几何形状测试与评定等。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太少了,经验不足,曾走过弯路。一次加工超大空间正交尺寸精度零件,有两处计算错误,影响了加工进程,拖了一个半月的工期。当时我的压力非常大,吃不好,睡不好,也动摇过。”但责任感让金国良又坚定了信心,他边钻研业务,边补习文化。“超大零件同轴度”是激光武器上的一个关键技术,也是光机所第一次加工的超大部件,金国良从检测到加工,想了很多办法。春节后,他比别人提前10天上班,终于解决了这个所里很长时间都没攻克的难题。 来我校后,金国良与研究所的教师们密切协作,将研磨和装配技艺、超精密光电测试技术与前沿的理论方法相融合,使研磨调试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在谭久彬教授支持下,他与杨文国老师等一起,创造性地研制出一系列配套的超精密研磨、测试和装调设备,建成了一个功能独特、性能优越的研磨、测试和装调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完成了10余台套大型超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其中XXX重点专用设备“惯性器件非连续形状超精密测量仪”获2002年度国防科技奖一等奖。以王立鼎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对他研磨和装调的超精密回转基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达到国际前列地位。国防重点预研项目“超精密三维激光测量机”在总装部专家组验收时,被评为A级。目前,由他研磨完成的一套国家基准级圆柱标准器已送往德国国家计量机构进行国际比对。10多年来,他已完成30多台套国防大型超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装备的研磨装调,其中一些技术的难度与水平处于国际前列地位。 现在他又在探索特殊超精密光学器件的研磨技术。从一个车工到有成就的高级技师,金国良走的是一条自强自立、不断创新之路。
|
|
发布者:陶丹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