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海追天的护航使者——访中国远洋航天测控基地副总工程师崔庆辛校友 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人们看到了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面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但是在航天员的背后,我们还应认识那些为航天员“保驾护航”的中国远洋航天测控基地默默奉献的功臣们。那里有许多哈工大校友,崔庆辛就是其中的一位。 崔庆辛,1956年11月生,我校78级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于1982年毕业后来到中国远洋航天测控基地,历任“远望”一号船轮机工程师、“远望”三号船机电长、测控基地技术部教练船长等,参与了“远望”三号船的建造全过程,主持了“远望”四号船改装全过程。崔庆辛现任远洋航天测控基地副总工程师,正在主持“远望”五号船舶系统立项论证和设计建造后续工程。 神圣职责——为飞天“保驾护航” 人们把在远洋航天测控船上工作的科技人员比喻成“巡海追天”的英雄。在“远望”一号一干就是5年、然后在“远望”三号一干又是5年的崔庆辛称得上是“巡海追天”的元老了。每次“神舟”飞天,首先“出征”三大洋并最晚归来的远洋航天测控船担负的神圣职责让崔庆辛至今想起仍然激动不已。 当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向太空时,我们的远洋航天测控船的4艘“远望”号测控船早已在1个月前就排兵布阵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预定海域,准备去完成飞船入轨后的运行段、返回段和留轨舱留轨飞行前期工程的海上测控任务。崔庆辛说,每次“出征”时大家都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他说:“在海上最难忘的就是成功执行任务的喜悦。记得第一次在太平洋执行‘东方红’卫星发射测量任务时,测控船是看不到发射场的。虽然在摇摇晃晃的测量船上工作了十几天,但我们却非常高兴,因为卫星入轨的参数是从我们这儿发出去的。”“在海上工作了20多年,每次都有几个同样难忘的时刻——只要发射的飞行器准确入轨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和激动,这是一个难忘。第二难忘的是每次出海,我们都要在船上举行一次‘告别祖国’仪式——大家站在甲板上鸣笛、升国旗,向祖国告别,每次我们心情都很激动,因为过了十二海里线以后,我们的船就是一片浮动的国土,我们就代表祖国出来了。无论到任何一个大洋,我觉得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一点很激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这个仪式。尤其对我们的新学员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第三件难忘的事就是测控船队测控任务完成停靠外港时,总是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看到祖国的船时激动的样子把我们也感动了,有很多老华侨到我们的测控船上摸摸这,摸摸那,拍拍你,激动得不得了。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此时此刻,我们‘远望’人和祖国人民一样感到无比骄傲,感到为飞天‘保驾护航’而担负职责的神圣。” 崔庆辛还有一个难忘的感受,他说,无论在东海,还是在台湾海峡,当他们测控船从这里经过时,有的国家的军舰和飞机很不友好,经常对测控船进行骚扰侦察。“现在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和强大。这些外船对我们的骚扰程度越来越小,国力增强使我们更加扬眉吐气。” 在海上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遇上大风浪了。崔庆辛说,没有亲身经历过海上工作和生活的人,难以体验其中的苦和累的滋味。2001年末,崔庆辛他们在海上遇上了有史以来的最大风浪。那一天,船刚出了南海就来了台风,船一下子钻到风眼里了。船身呈几十度左右剧烈摇摆,一摆就是一天一夜。密封的水密窗都进了水,船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晕船了。许多人一边工作一边吐,有的连胆汁都吐出来了,但是他们一边吐一边还要坚持工作。这20年来,崔庆辛记得和家人一块过春节也就那么七八次,有10多个春节都是在海上过的。在海上连续漂泊最长时间达90多天! 质量,“生命关天”——工作较真的人 和崔庆辛在一起工作的同志们都很佩服他在工作中较真的精神。他对每一台设备的修理工艺都进行认真审定,毫不含糊。每做完一项工作,他都认真撰写书面报告。旧船改装中的现场问题很多,需要与厂、所同志交涉和协调。崔庆辛说,“神五”升空,我们已经准备了好几年了,在技术上很有把握的。因此,我们4条测控船在海上每个路段都提前抓住一个目标,整个系统和设备的工作以及数据都非常正常,大家都很高兴,总算是成功了。 1998年4月,从参与“远望”四号船立项调研开始,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中修改造工作中,先后赴东海分局勘验“向阳红十号”船细化工程单,参与起草立项报告和总体技术方案,论证和评审了中修改装技术方案、选厂调研和汇报、修船总合同谈判与签署,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他担任技术组组长和修船总代表,每天要协调大量的工程与技术问题。为了确保工期的顺利进展,他每天早出晚归,修船的144天里,他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和节假日。尤其在系泊试验紧张时期,他夜以继日,始终在现场把关验收。为了配合设计所的工作,他对每一份图纸和更改通知单都仔细校对。为了选好配套设备,他仅用了9天时间,分别在南京、泰兴、南通、上海等29家厂、所进行调研。在他的努力下,主要设备修理后测试均一次成功,为“远望”四号船中修改装工程的顺利完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船厂领导深有感触地一连说了3个“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你们对修船如此精通,没有想到你们对质量把关如此严格,没有想到你们测控基地的同志如此清正廉洁。” 母校给我的成功秘诀——踏踏实实做事 谈到母校哈工大,崔庆辛言谈中透着深切之情:“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开的技术基础课程比较多、比较广,这对我在工作中帮助很大。比如说我是学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但是到船上工作以后学的是蒸汽轮机锅炉,我发现原来在学校里学的那些热力学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后来我学柴油机也是涉及到在学校学的技术基础课。第二,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记得当年给我们上物理课的老师,他不是单纯地讲,而让我们自己去看,去思考。我觉得他的教学方法很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哈工大的学生自学能力都比较强。记得当年做毕业设计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自己去挑一个题目、查资料,激励我们去调研。这对我们以后做科研工作很有教育意义。1978年上学的时候,学校条件还比较艰苦,艰苦的生活也使我们受到了锻炼。现在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多了,但是优良的传统和学习精神还没变。” “‘远望’人的精神是奉献、团结、严谨、开拓、拼搏。母校严谨的学风和拼搏的精神是我永远的工作动力。”说到这里,有着20多年工作经历的崔庆辛对母校依然那么留恋。他说:“现在让我回过头重新再当一回学生,我可能要比那个时候更刻苦一些。我更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做人做事。现在科学知识发展太快,学科之间渗透、交叉,我感觉到在校期间学习的重要性。到了工作岗位上,虽然也要不停地学,但是就没有充足的时间了,想系统地学点东西很不容易。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说,我想不管学什么专业,一定要知识面接触得宽一些,要广泛地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扩展你的视野。在校时一定要把基础打好,多学一点技术基础课,把传统理论吃透了,今后再接触新学科和新知识,就会受益匪浅。” 谈到如何做人做事,崔庆辛说,他觉得做事一定要踏实。就是说,对名利要看得淡一点,对工作要踏实一点。他个人的观点就是做点实事。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如果想跟上社会发展的话,科学技术要跟上去。崔庆辛上大学前是一个业余无线电迷,他报考大学的专业原来就是无线电,后来阴差阳错,进了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注定了他甘愿把自己的青春燃烧在航天测控事业中。 崔庆辛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骄傲和自豪。他说,能参加整个航天发射的测控任务和为测控基地“远望”号船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最欣慰的事情;能够把自己的汗水洒在浩瀚的“海空”事业中,让自己的青春在海空中飞扬,也是最幸福的感觉。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信条——奋斗无愧历史,激情创造未来。 |